6月30日下午,“新港報告”社會學系列專題講座第十講在錢學森圖書館星空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邀請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亞太研究所所長、Oscar L. Tang Family社會學榮譽教授林南做報告。1978年改革開放后,處于轉向時期的中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系,“中央管控”和“社會嵌入”是其具有的兩個突破性特征,標志了第二次大轉型,是人類歷史的新開端。本次報告由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張勇主持,吸引全校各個院系的師生前來參加。
林南指出,轉型以世界為宏觀視角,運用比較視野進行研究。他介紹相關社會事實及概念。第一次轉型主要發生在英國與荷蘭,商業革命與工業革命是轉型發生的重要標志。在這一時期,學者開始關注轉型發生的原因,其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結構改變和自利是作用于工業革命發生的兩個重要因素。此外,林南通過介紹波蘭尼、馬克思及韋伯的觀點闡明意識形態演變的相關議題。
對于中國的轉型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從經濟層面來說,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市場是新經濟結構中的重要因素。從社會層面來說,關系和集體則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此外,轉型時期所面臨的挑戰有環境污染、社會不平等、腐敗、犯罪等。
講座結束后,來自不同專業的師生踴躍提問,內容包括在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下中國沒有帶動世界性變革的原因,以及改革開放對中國轉型的貢獻等,使廣大師生對報告的主旨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